很典型的一套老破小,使用面积仅有56㎡,硬是隔出了两室一厅,可想而知每个空间都很小,一进门的暗厅更显逼仄。
考虑到屋主日常独居,也很少有访客,原格局显然不适合一个人的生活状态。
设计师大刀阔斧地拆除所有非承重墙,将整个家还原成通透的大开间,用柜体、吧台、拉帘等作为软隔断,重新优化各个功能区的布局。
改造前
①利用双面柜划分玄关走廊与卧室空间,同时满足两个空间的储物需求;
②阳台与室内之间有两道不能拆的配重墙,一个利用成吧台,另一个设计与客厅办公区相融;
③1.8㎡的迷你卫生间也实现了干湿分离,洗烘设备外置于走廊,功能集中动线流畅;
④两侧衣柜围合出卧室,并用一道布帘让空间可分可合。
改造后
职住一体的家
才不是年轻人专属
屋主常年有一半时间在国外,一半时间在北京生活,在北京时基本有在家办公的需求。
摒弃传统的客厅布局,用一张大书桌作为公共空间的核心区,既可用于办公、写书法,也兼具餐桌功能,更适合屋主「职住一体」的生活方式。
老破小总有一些不好利用的尺寸,不好拆改的承重墙,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设计存在的意义。
原本室内与阳台有两扇窗,窗台下面的半墙都是配重墙,不能动,但可以完美利用:一个作为茶水吧台,另一个作为办公区的延伸台面。
书桌也作为一道软隔断,划分出两个功能区:一侧用作办公阅读区,另一侧则是休闲空间。
墙角用了两组旋转书架,可以推拉移动,也可以调整不同转向拿取。这样1㎡就能装下大约500本书,让渡更多空间去展示屋主喜爱的收藏品。
屋主提到自己坐着办公时间久了,也会想站起来活动活动,于是选择更为灵活的升降桌。设计师还通过精心布局实现了多场景办公,一张桌子能在客厅和阳台两个空间共用。
中间的隔断窗台,向阳台一侧延伸了30cm,细微的尺寸调整,让落座时放腿更舒适。
屋主平时有喝咖啡和饮茶的习惯,小吧台又为家中增加了一个闲适放松的角落,也就近预留了小家电的电位插座。
吧台上方采用蜂窝帘,作为客厅与阳台之间的隔断,不仅遮阳、挡光,独特的蜂窝结构还有一定隔热保暖的作用。
柜体围合型卧室
空间可分可合
从长桌另一侧看过去,休闲区又换了一种风格,更多展示了大爷钟爱的收藏品。
单人沙发是从上一个家带过来的老物件,追溯历史,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排摆着28个沙发,这便是「退役」下来的其中两个。
旁边摆着小屏风一样的竹简,也是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曾用到的。
区区56㎡的小房子,却藏有37幅字画,中国书法和西洋油画都在这个家奇妙交织。
有的是屋主母亲所画,有的是书法名家的作品,也有出自旅行时偶遇的艺术家,每一幅背后都是一段故事。
设计师特别针对字画区域,设置了相应的调光灯,更好地衬托出作品本身的气质,也展现大爷自己的独特品味。
将原本的墙面拆除后,设计师又用了两面储物柜,围合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卧室区域,节约面积的同时也拓展出大量储物空间。
卧室与客厅之间,采用了拉帘做隔断,可分可合。更巧妙的是帘子全部拉开后,可以完全隐藏在两侧定制柜预留的缝隙之中,几乎没有存在感。
两侧的柜体分别选用白色和木色两种面板,视觉上减少沉闷。白色柜子是与玄关走廊共用的双面柜,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最大化利用空间。
盘活鸡肋走廊
1.8㎡的干湿分离
重塑走廊过道的格局,堪称这套设计的点睛之笔,让原本无效的交通面积,变成利用率极高的功能区。
双面柜的另一侧,在走廊依次安排了洗衣区、次净衣柜和冰箱。所有的电器都提前计算好预留空间,内嵌入柜,保证了走廊的统一性和整洁度。
可以代入平时回家的场景:先在门口换鞋,然后进入卫生间洗手,脱下来要换洗的衣服直接丢进洗衣机,再走到次净衣区换上穿家居服。
这样走完一条完整的入户动线,也完成了回家的心情转换,干干净净进入里面的生活空间。
冰箱内嵌在这里,位置离厨房入口也很近,无论是外出买菜回家直接放入冰箱,还是从冰箱中取出食材去厨房烹饪,动线都非常方便。
老破小的卫生间通常都极小,这个家也不例外。满打满算只有1.8㎡,而且大爷非常坚持做干湿分离。
按设计规范,玻璃隔断的淋浴间,通常长宽尺寸850mm以上才能做,否则使用体验和安全性都无法保证。一点点抠尺寸,塞下洗手台和马桶之后,淋浴区也只剩530mm的宽度了。
考虑到功能性和屋主主需求,反复推敲之后,设计师提供的方案:在腰部以下做半墙隔断,上半部分搭配弧形浴帘,既能挡水,又不影响胳膊的伸展。
一个完全以解决问题为主旨的实用性设计,连大爷本人都说:这大概是全中国最小的干湿分离了吧?
模糊了客厅、餐厅、卧室的界限,反而感觉整个家都是自己的生活空间,中西古今相互融合的气韵,也在这个家自然流动着。
后来大爷跟设计师聊起,装修刚开始时,也去邻居家参观过,一模一样的户型,别人都是两室一厅有更多的房间,心里多少有点落差。
但当在开敞通透的新家里,挂起自己收藏的字画,光线刚刚好地打在上面,那一刻他发现,这一切都是最好的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