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我们追求的中式风格
到底是什么风?
想知道怎么做好中式,必然要先了解中式风格。现代装修中说的“中式”,指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。清朝早期的风格,其实是明式的延续。
明式家具简洁优雅,用料讲究,做工细致
明式能成为“中式”原因有很多,比如设计的登峰造极、明清时期和西方的文化交流等等,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:它是首个被系统性研究分析的中国家具。
德国艺术史学家GustavEcke,是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家具的学者,被誉为“中国硬木家具研究的世界第一人”。
1
艾锷克
妻子曾佑和
GustavEcke中文名艾锷克,在中国生活了26年,曾在厦门、清华、辅仁大学任教,是鲁迅、梁思成的好友,季羡林的老师。
GustavEcke到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明式家具十余年,对它们进行科学研究、测量、拍照记录,1944年出版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》,收录了122件中国家具,印制200册,50银元一册。这本书对中国家具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。
ChineseDomesticFurniture
中国学者杨耀当年是GustavEcke的助手,对明代室内装饰研究颇深。在杨耀先生的遗著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中,正式以“明式家具”为中国硬木家具冠名,明式家具从此独享中国古典家具的殊荣。
2
风格与时代密不可分
遵从自己喜好最重要
想把中式风格整个搬回家,显然是不可能的,也不好看。
在收藏界被称作“明代之王”的中国古董第一教父安思远(RobertHatfieldEllsworth),拥有中国家具无数,在他老家纽约第五大道的豪宅中,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中西方融合的美。
风格离不开时代背景,也离不开生长的土地。就算是拥有中国古董最多的人,也不可能复原出一个正统中式的明朝人家,他也只是出于个人喜好而装饰自己的家。
设计师MichaelBrown和DuyPham在布鲁克林的家里放满了他们各自喜欢的藏品。在空间上,他们家是融合的,即使是强烈中国风格的物品,放置其中也不觉得突兀。
不管是家里放满中国家具的安思远,还是将中国物件融合于家里的MichaelBrown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自己喜欢,比遵从既定风格路数重要。在家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与其花钱花精力去想如何拥有大家口中的正确“中式”,不如结合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、当地特色、生活习惯去思考,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生活空间?
3
住出中国氛围
和房子大小无关
有钱、有大房子,当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,但没钱,住小房子,就不配拥有中国风格了?
中式不应该是一种困局。不一定非得圆窗灯笼,也不一定要有古画茶道。比起这些,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是否热爱中国文化,热爱自己的故乡。住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氛围,比装修出经典的中国风格更重要。
下面这些人家,是我觉得屋如其人,没有被装修形式所困,住出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氛围。
01.
万物皆有偏门用途
常见日用品里的中国氛围
生活用品不好看?调一下就好看了!
住友@1DADA2在北京的家,就像是一个解放日用品天性的自由星球。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创意改造,所有普通物件都在这里重获新生。
大宝剑痒痒挠
双节棍开瓶器
中医耳模型挂包、菜篮子灯、葫芦吊灯
02.
一人拥有1000个吃饭很香的碗
极具家乡烟火气的中国氛围
住友@河马食堂,是一位食器收藏者,喜欢拙朴的食器,粗略估计家里已经有1000多件了。不同的食物会搭配不同的食器来装盛。
03.
家具来自全球
也能住出浪漫的中国氛围
住友@南朗NAN_L曾住的家,是上海的一个老洋房,空间不大,但很温暖踏实。
中国人爱用的圆桌、灵感来自中国经典家具的Thonet30号椅、书法装饰字、沉稳的木色家具,都是中国氛围的加分项。
所以,中式贵吗?贵!
但最贵的不是家具、不是古董、不是空间大小,而是真正吸收中国文化之后的精神思想。贵在自身与文化的融合,贵在内心真诚的文化表达。
当中国精神成为生活氛围本身,又岂在房大房小钱多钱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