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的新房不住,
我花1500元租了个老破小。
房龄:40年
搬进老房之前,林喜山一直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。那是典型的新房,高层带电梯,90㎡。
新房噪音多、通勤距离远、又远离自然,好像跟自己预想的生活仍有一些距离。思索再三,她决定搬家。
林喜山现在的家
说是搬家,其实她没有选择搬到更好的住宅。而是在一个老小区里寻觅了一处不过 59㎡ 的老房住下,每月房租只需要 1500 元。
房屋改造前后
当时吸引林喜山的,是杂草丛生的后院、院子里蓝色的木门,以及白色的锈迹铁艺栏杆。眼见此情此景,她当下做了决定:就是它了。
她说「老房子让我觉得很自在,我不需要像对待一个易碎品一样去对待它。可能我从小在老房子里长大,这样的氛围会让我觉得很熟悉、很安全。」
因为执迷于老房子,林喜山没对房子大动干戈。只是刷了漆、重装了窗帘、把院子重新修复了一遍,在围墙边砌了一个花池,种上了玫瑰和绣球。
院子改造前后
房间里的家具,也以旧物为主。有的是捡来的,有的是去旧货市场淘来的,用她的话来说:这个房间,是我遇到的并决定与之同住的物品总和。
在「让老房子成为老房子」的居住态度下,即便入住三年,她家仍是八九十年代的样子。
「如果要把老房子弄得面目全非,等于把它最宝贵的一面给遮盖掉了,那为什么不直接去住一个新房子呢?」她说。
不止如此,林喜山也找回了久违的邻里关系。
院里花开得好她便赠予邻居,没调料了就上门借,看小院打理得好,也常有人来参观……生活一旦慢下来,人与人的交集也就多了起来。
就是这种开放的、熟稔的老社区里,植物长势喜人,猫咪们也重获自由。她说,如果能确保隐私和安全,我愿意一直将院子的门敞开。
我的所有青春,
都在这座40年的老屋里。
@城乡者文静 | 坐标:贵州·黔东南
房龄:40年
这座房龄高达 40 年的老房,是文静 19 岁时就居住的。1997 年离婚之后,成为单亲妈妈的文静又搬回旧居,与母亲两人居住于此,直至现在。
老人念旧,家里也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貌。家是老旧了些,却维持得窗明几净,韵味不减,还是小时候的样子。
厨房还保留着过去的老式灶台
从少女一路走到中年的文静说,「这个房间承载着我所有的青春,所有单亲妈妈带娃的艰辛几乎都在这里演绎过。不管这里如何破落,我都觉得有温度和念想。」
房间里的床、书柜、写字桌和樟木箱,是父母不同年代置办的家具,一直没有改动过。连床单和枕头,都是 90 年代的产物。一些昔日的生活习惯也仍在这座老屋延续着。
厨房是由 5 扇格子玻璃窗组成,很多人劝说文静把窗户换新,她却坚持只是局部修缮,木窗内刷层油漆足矣。斑驳的痕迹固然有,但只要让「旧」不脱离舒适与实用,一切就无大碍。
老房子的阳台面积很奢侈,文静用了小杉木四方桌搭配竹椅和蒲扇,在这吃个西瓜喝口茶,都自带 80 年代老房子的氛围感。
前些日子,文静还捡来了两个藤编椅,与浅绿色的木桌一搭配,又是新的意境。
文静最喜欢的空间是自己的卧室兼书房,窗外就是瓦房和植物,景致极佳。无论春夏秋冬,早上醒来拉开窗帘、打开房门,就会有阳光照射进来,温暖舒服。
我问文静,会想入住新房吗?
她只是说「想肯定想,但这个家是我的至爱,只要不拆,我就会一直守着它。现在妈妈还在,老房意味着有妈在,是个温暖的家。没妈在了,它也是我回忆和养老的好归宿」。
因为房子年代久远,十年前文静就听说有棚户区改造计划。她也有自己的预想,如果近期无法拆迁,她也打算把墙重新粉刷一遍。
她说「其他的我真不想改动,不是钱的问题,是因为我想尽可能保留自己的青春记忆」。
有新房也不住,
我就愿意在老房里捡破烂。
住友@拾荒青年(思文) | 坐标:江苏·苏州
房龄:30年
思文和爱人如今租住在苏州老城区平江历史街区,一套 30 年房龄的老屋里。一年房租三万多,入住至今 5 年有余。
他俩喜欢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气息,即便有新房,也不愿离开这里。思文说「这是历史街区,也是市中心,地铁 10 分钟就能到现代化街区,分分钟实现老时光与现代化的穿越,这种感觉很奇妙。」
从厨房可以看到历史街区的风貌
房子的年龄很大,装修也停留在 20年前。思文很喜欢这种岁月感,硬装上没有进行任何改造,连斑驳的墙面也没粉刷,力气全花在软装布置上。
因为是老街区,处处都是老宅,每到别人家老房子装修翻新的时候,他就去巷子里捡没人要的家具。
他说「很多家具明明还能使用,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被砸了劈了当废品卖,尤其是木制品,那些使用痕迹我觉得是很珍贵的。」
入住五年,在断断续续的改造中,思文只花了一万多,就让家生长出了自己的样貌。它与这座高龄的房子毫不违和,谈不上多新潮,却有自己的气质。
对此,思文也说「现在网络那么发达,想获得最流行的家装风格太容易了。我原来也想住进那种很新潮的房子,后来看多了,就发现太容易审美疲劳。」
老屋子似乎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对审美的态度,他开始按照房子原本的肌理和内心的喜好去塑造家,渐渐脱离了流行的审美趣味。
如果一定要说不便,最让思文头疼的是巷子太老,开不了车也买不了车。
但思文早就跟这个缺点和解了,他说「车进不来,街区的老人家休息得又特别早,晚上很安静。这五年来,我的睡眠一直很好。」
也得益于老人多,思文一家也和长辈们保持着非常熟络的邻里关系。
老房总共三层六户,几乎都是高龄老住户。老人家们一到传统节日,就会给思文送来吃的。思文回了老家,也会带特产和老人家们一起分享。这种人情味,可能是商住楼很难想象的。
谈及未来的计划,思文很笃定。
他说「只要房子不拆迁,房东不收回房子,我们应该会一直住在这里,我们对这里太有感情了。也是住在这里的五年让我明白,家不是要多高档华丽,而是能顺应自己的内心,有温度和个性,才是最宝贵的。」
思文和爱人在这个老屋里拍摄的婚纱照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当代人其实很容易被既定的居住观裹挟,似乎房子一定更大更好更豪华,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选项。
「追求更好」本身没错,只是居住的选项从不是单一的。与其疲于为看起来更好的房子而奔忙,不如问问自己什么样的房子能让你更安心、更快乐。
都筑响一在《东京风格》写的这段话,我反复再看还是很喜欢,也在文章的结尾送给大家:
房子虽然越大越好,但为了昂贵的租金和银行贷款而拼命工作,倒不如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围,过着悠闲的生活。心怀这种想法的人,只是没有出现在杂志和电视里,实际上却到处可见,也都过着舒适的普通生活,支撑着这座都市。
你看,这绝不是东京专属,在我们的土地上,它们一样真实而温柔地,在每一天发生着。